The Blazing World by Siri Hustyedt
If there's one thing that doesn't fly in the art world, it's an excess of sincerity. They like their geniuses coy, cool, or drunk fighting in the cedar bar, depending on Era.
如果哪一本让我看完一遍之后还会时不时跳页翻看,那就是这一本了。Siri Hustyedt的文笔真的好,她的引用跨学科跨领域,很容易让人觉得晦涩难懂造成掉书袋子的印象,但是她能把厚重的引用灵活串成蝴蝶翅膀,读起来顺畅,只觉得是自然韵律的一部分。
这本当时我看了摘要就觉得会很精彩,剧情并不复杂,虽然是虚构,但是在真实的世界有无数的投影:一个从未获得认可的女性艺术家Harriet,在经历了无数碰壁和冷遇之后,决定把自己的女性身份隐藏起来,用三个男性作为自己的“替身”发布作品,结果作品叫好又叫座。本来Harriet打算在大获成功后揭露自己才是这些作品的真实作者,结果因为第三位男”替身“的自杀,使作品和围绕作品真实作者的讨论转入对她不利的方向。
The problem is that history has to recognize the artist's transgressions as "art", which is then dependent on the artist's access to power. —— Minor Feelings (Cathy Park Hong)
这个故事的主角Harriet并不是最容易相处的个性(我觉得关于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一则评论,是我看到一个读者留评论说 “She was just one big pot of roiling, churning resentment. And she just would not SHUT UP.” ),在我想到Harriet的时候,我脑海里的形象是:一个大高个儿,坐立如惊弓之鸟;情绪非常脆弱,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她可能随时突破临界点崩溃;脾气一点就燃,没有人想面对她的愤怒。因为她的渊博和敏锐,能和她对话的人不多——常人(尤其是她身边的男性)因为无法接住她的机锋,反而轻侮她”精神不稳定“,以此来维持自己的自尊。
但是和上面那条尖酸的评论不同我对这个角色完全没有反感,因为太能把自己投射到她的场景里去了:我们不一定都会艺术创作,但是这种只能通过咆哮,踢打,或者像Harriet这样精心设计,才能让自己被听到被看到的狼狈,并不陌生。
在这种环境里,有人仍然能撕开血路获得荣光,但如果不能应对得“体面”也是一种情理之中,不该被苛责。我翻评论的时候注意到确实不缺读者觉得Harriet过于屈从,虽然她聪明又有才华,但是创作生涯也好,个人生活也罢,她都只是填补对father figure的追求罢了,我虽然不同意,但即便这个角色真的如此,从侧面不也印证了挣扎的真实性吗。
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之后,锦上添花的是,这本的剧情完全不落俗套,即便你从比较开头的片段已经知道了第三位替身自杀的事实,或者我已经知道Harriet注定是一个”victim”的状态(说起来,我个人完全不担心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去看一个新的故事,没有创作者会认为读者在接触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perception正是Hustyedt在这本书里探究的问题之一),对Harriet预先产生同情只是前提,也不影响阅读的乐趣。它的情节是以多方叙述展开的,文体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以新闻报道,采访摘录的形式,有的是角色本人的日记,有的是文艺评论的格式,你可以从中拼凑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拼凑可能不太准确,因为真的不费劲儿);三位替身的个性,背景以及他们的结局都非常不同,每一个都有意外之处又在情理之中(第三位,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本影视化的话,最适合扮演他的演员会是谁);Harriet三次创作的内容本身也非常有看点,我甚至想让Hustyedt本人直接付诸实践……
戛然而止的结尾到了!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段(虽然不是最炫技的一段,但是却击中我心……):
Their freedom lies precisely in this: they cannot be defined by what they are not — not men, not straight, not white. And in this absence of circumscribed being, they are allowed to flourish in all their specificity.